烘托三中全会主题氛围 中国官媒密集为改革造势

《人民日报》在三中全会闭幕前夕发文强调,执政者的勇气和决心将决定着新一轮改革的成败。《经济参考报》也发文疾呼 ,"没有全面深化改革,就没有中国梦。"若今天出炉的三中全会公报拿不出外界预期中的"全面深化改革"路线图,恐会陷入"雷声大、雨点小"的处境。

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内容揭盅前夕,中共中央机关报《人民日报》昨天头版刊登文章强调,深化改革需要决心和担当,需要拿出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。新华社下属《经济参考报》也发文疾呼 ,"没有全面深化改革,就没有中国梦。"

中国官方媒体连日来持续密集刊文造势,集体烘托三中全会的改革氛围,若今天出炉的三中全会公报拿不出外界预期中的"全面深化改革"路线图,恐会陷入"雷声大、雨点小"的处境,挫伤外界对改革的期盼。

接受本报访问的独立评论人士邓聿文评估,三中全会在经济方面应该会有一些亮点,包括舆论多番讨论的财税金融改革和国有企业在治理机制上的改革,政治改革方面预计只会做出"原则性表述",不会是改革的核心议题。

中国境内外媒体 已对多项领域改革进行分析

邓聿文判断,关于中共治理和群众教育路线等议题将揉进三中全会的公报中,因为中共总书记习近平非常重视党建,认为中共所面对的危机和中国社会当下的矛盾并不涉及民主化问题,问题根源在于党的治理不力,只要改善中共治理,大部分矛盾就会消失。

为期四天的三中全会以闭门会议的方式进行,外界至今仍无法全面掌握会议内容, 但中国境内外媒体已针对亟待推进的多项领域改革进行全方位分析。除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社会、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"五位一体"体制改革外,也包括行政审批、金融财税、土地流转、国有企业、住房、城镇化等等。

改革的领域和路径已愈发清晰,只待打破固化的利益藩篱。《人民日报》在三中全会闭幕前夕刊发文章侧重强调,执政者的勇气和决心将决定着新一轮改革的成败。

文章说,当年"摸着石头"搞改革,是因为对一些重大问题还没看清看透,而今天亟待推进的多项改革,目标和路径都已明确,此时"决心比认识更重要的,担当比方法更关键",必须"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,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"。

文章指出,改革不可避免会触碰一些固有利益,不是每个部门都愿改,也不是每个群体都想改,那种"会有风险"的说辞,"再等一等"的要求,莫不因此而生。

但"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",敢于啃硬骨头、敢于涉险滩,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,才是有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的表现。

《经济参考报》昨天也发文指出,只有全面深化改革,才能扫除种种桎梏和藩篱,才能推进中国经济转型、升级与健康发展,才能实现中国梦。

文章点出阻碍中国梦实现的三大因素为,GDP至上的观念根深蒂固、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严重抑制了市场竞争的活力、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了生产要素的流动。文章勾勒的三大改革核心是,转变政府职能、提高劳动生产率、以及提升公平正义。

在三中全会闭幕前夕,各路媒体继续尝试探听三中全会可能讨论的改革事项,但相关内容都有待公报和决议的发布证实。

和讯网引述消息人士称,房产税改革方案已经冲破既得利益的重重阻力并上报高层,三中全会之后,具体实施方案将很快出台,房产税必然扩容,不仅将扩大征收城市的数量,也将扩大征收范围。

《中国日报》则报道称,国有企业改革方案将在三中全会结束后宣布。报道引述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局长白英姿称,民间投资人可以成立私募股权集团,购买国有企业10 per cent至15 per cent资产的直接股权,但国资委新闻处有关负责人随即辟谣,澄清相关报道不实。

民间舆论认为新一轮改革 不会有太多突破性进展

官方媒体密集为改革助阵呐喊,一些民间舆论却悲观认为,新一轮改革不会有太多突破性进展。

据报道,中国知名经济学者、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在"温商论坛"的演讲中表示,"现在陷入的是改革的悖论,这个悖论是什么呢?我们依靠政府去推动改革,但是政府没有改革的激励,因为所有的改革将伤害政府的利益"。

许小年指出,以温州为代表的中国结构性衰退调整,医治的方法是要通过全面的实质性的减税、土地制度改革、资本市场开放、减少管制与垄断,但此举将面对很大的阻力。

许小年强调,如果改革不能推进,中国经济前景就是结构性的扭曲长时期存在不能矫正,任何反弹和企稳都是暂时的,"所以我在等着三次探底"。